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?
历史上有关书法的故事很多,这里挑一个关于王献之学习书法的故事。
话说王献之从小聪颖过人,喜欢把笔弄墨。在很小的时候,就经常学着老爸王羲之的样子临摹书艺。
可是还没学几年,他就自认为写得不错了,甚至,他还天真地认为其字可与父亲相比了。
有一天,小王献之趁着父亲大人不在,走进父亲的书房,发现书桌上有一些刚刚练习过的字……小王一时兴起,提笔就写了一个“大”字。
等王羲之回来后,他看到桌子上的“大”字很是惊讶:难道是昨晚喝醉了乱写的?还是近来功夫退步了这么厉害?
思忖间他提笔在“大”下面加上了一点,变成“太”字……这下才发现整体结构比较完整一些。
在一旁的王献之则暗暗窃喜,父亲居然没看出来……随后,他偷偷把字拿到母亲那儿去炫耀。母亲大人看后,果然夸了这个“太”字:我儿呀,你写字进步很大!可是,写来写去,也就只有这点像羲之呀!
这就是注明的“只有一点像羲之”的故事。
王献之听罢,不禁惭愧至极!从此,更加发奋学习,果然成为唯一一个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小王,王羲之与王献之史称“二王”。
(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)
小时候,***期作业上总有一些小故事,有一个是讲王献之学习写字的故事——“我儿习字三缸水,唯有一点像羲之”。
王羲之是书法大家,他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立志超过父亲,于是他就问母亲,如何才能超过父亲,他妈妈就指着院子里的18缸水说,你把这18缸水用完,就差不多了,王献之听完就没日没夜的练习,几年之后,在写完三缸水的时候,他把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,王羲之看到“大”字时,感觉写的不好,就补了一点,变成“太”字,然后把作品还给了儿子,王献之不服气,又拿给母亲看,他母亲看完指着太字的那个点说“我儿习字三缸水,唯有一点像羲之”。
王献之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有潜心练习,最后终于成了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。
历史上书法小故事太多了,每个小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,小故事大道理,比如:萧翼赚《兰亭》、《蔡邕偶创飞白》、《黄庭换鹅》、《羲之题扇》等等。
下面讲一个关于《郑板桥学书法》的小故事
郑板桥,清朝扬州“八怪”之一,自幼酷爱书法,临遍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。
一个夏天的晚上,郑板桥和夫人坐在外面乘凉,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,写着写着,就写到他夫人身体上去了,夫人生气地打了一下夫君的手说:“你有你的体(身体),我有我的体,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,写别人的体”?
晚上睡觉时,郑板桥一直在琢磨着夫人的话,各人有各人的身体,写字也应当各有各的字体呀。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呢? 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模一样,也没有新意,没有自己的风格,又有什么意思?古人云:“学我者死,似我者俗”。
于是,他决定博***众长,融会贯通,创新求变,他把隶书与篆、草、行、楷相杂,用作画的方法写字,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、受人喜爱的“六分半书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乱石铺街体”,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。
简要讲讲启功先生的三则书法小故事吧:
1、一日学生请教启先生是怎么学习写字的,先生答:平时走在街上,眼睛就观瞧路旁店铺的牌匾,只要看到字体写得好看的,就停下脚步仔细研究,这字是怎样写的,这一笔为什么这样写,这几笔又是如何安排的,都反复推演并一一默记,下次再写自然就会了。
学生不解:“您这说的是那年的事儿?”
先生回:“现在也是啊。”
先生说得忒坦然,浑然不觉“丢面子”。
2、有一次启先生为他人题字,落款处盖双印,谁知一时大意却把朱白印搞颠倒了,令观者面面相觑好不惋惜,求字之人也不好意思请先生重写。先生略一沉吟,当即提笔在钤印旁边补了一行小字:“小印颠倒,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。”启先生智慧之举使满座皆欢、尴尬顿无。
3、二零零四年初,有人提议书法界搞“兰亭书法节”,并要发起写“续兰亭序”,书届认为只有启先生能担此重任。先生听说此事后谦逊地回道:“对于《兰亭序》的一些问题,我们可以研究、讨论;但对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我们只有抱着仰慕、学习的态度。现在让我写个新兰亭序,这脸皮是不是太厚了,那是要被后人骂的呀!”
(资料来源于网络)
1、书法练习的小故事
书圣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的行书书法被称为“二王”,王献之在最初练习书法的时候,有一个书法人“***皆知”的小故事。王献之写字之后找父亲点评,书圣王羲之给点了一笔,然后王献之又拿给母亲看,他母亲看后说“吾儿用尽三缸水,唯有一点像羲之”。书法非一日之功,需有持之以恒地练习!
2、求书法墨宝的故事
大文豪苏轼喜欢便装游山访僧问禅,某日来到一座寺庙之中,方丈见来人穿戴很一般,就坐在位子上没有动,而是懒懒地抬手示意小和尚给他看座。边说:“坐、茶”;当方丈得知来人是位京城来客,他热情的站起来说:“请坐”,又吩咐小和尚说:“上茶”。当方丈得知是大文豪苏轼时,把他邀请进禅房后说:“请上座,上好茶”。待离别之时,方丈请苏轼给寺庙留副墨宝,苏轼挥毫写到“茶、上茶、上好茶”,“坐、请坐、请上坐”,令以貌取人的方丈汗颜。这是求书法墨宝里的一个经典故事,常常被人提及。有人说这是纪晓岚的故事,也有人说是苏轼的故事,说的不对地方欢迎大家留言指正!
3、春节贴春联的故事
春联也是书法创作的一种应用最为传统和广泛的书法形式。据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一字难求,书圣王羲之过年的春联,刚贴上就会被人“掠劫”而去。没有办法,他在年三十的晚上拟写了一副春联,上联写:祸不单行,留下一半没有写字;下联写:福无双至,也留下一半没有写字;然后就贴大门上去了。那些想偷书圣王羲之春联真迹的人,看后悻悻而去;即将子时更替的时候,书圣王羲之分别又添上了几个字,成了“祸不单行昨天行,福无双至今日至”,实乃妙哉,是被广为流传至今一段佳话,这也是书法人都熟知的一个春节贴春联的故事。
4、米芾索砚台的故事
宋代书法家米芾酷爱石头,已达痴迷癫狂的程度。有一次皇帝找米芾写字,米芾看上了皇上的砚台,见皇帝心情好,就说这个砚台臣已经用过了,皇上您不能再用了,请赐予我吧。皇帝见米芾如此喜爱这方砚台就答应了。有洁癖的米芾全然不顾砚台上的墨汁,揣入怀中飞奔而去。可爱的书法人,痴迷的书法人。
你喜欢书法的吗?欢迎你分享书法学习的点点滴滴!我们一起进步吧!
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,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?
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就是曹植,对曹植也多次赞扬,为何最终没有把他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呢?
曹操不仅精通兵法,还善写诗歌,可以说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。所以当他建好铜雀台后,便雅兴十足地召集许多文人志士“登台为赋”。就在大家冥思苦想的时候,曹植轻飘飘就写出流传至今的《登台赋》,顿时让深有文学造诣的曹操抚掌叫好,连说:“此子定能成大事。”
此后,曹操便将曹植作为曹魏事业的继承人,悉心栽培,期望曹魏事业能在曹植的手上发扬光大。
(曹操)
曹操不光会用兵和写诗,他还一改东汉“举孝廉”的用人制度,提出“唯才是举”的用人政策。因此云集在他身边的能人志士非常多。自然,曹魏家继承人的事情大家也比较关注。
有个叫杨修的人很有才华。受到了曹操的重用,他凭着敏锐的观察力,洞察到了曹操的用心,于是有意巴结曹植,很快和曹植成了形影不离的密友。
杨修深知曹植写诗厉害,但治国能力欠缺。而曹操为人多疑,就算喜欢曹植,也会对他多方考察,于是杨修按曹操平时的喜好,为曹植预告罗列了十条问答,让他背熟。
果然,曹操每次提问曹植,曹植都能对答如流,曹操非常高兴,认为自己果然眼光不错。
这天,曹操想考一考曹植的应变力,于是让他和曹丕出城办事,暗中又嘱咐守城的官兵不许放他们出城。